欢迎浏中国孕婴童资讯网!
时间:2018-04-05 22:11
来源:
编辑:
原标题:不缝新孝衣、不安排吃饭…无棣一村庄村规为村民减负
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镇大吴码头,村民去世后一律火化,骨灰放在骨灰盒内,不许用棺椁埋葬,这一村规已延续36年。
这些规定,36年如一日,不用宣传,不必约束,已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。
丧事不雇吹手 不用棺材
大吴码头村常住人口有1800人。尽管村子比较大,但是村里有几条规矩,近40年来始终没有人打破。无论什么情况,村民去世后一律火化,骨灰放在骨灰盒内,不许再用棺材;夫妇一方去世的,骨灰盒先放在祠堂内,待到夫妇双亡才入土,而这也成为该村的一种传统。村西一片荒碱地上专门规划了公墓,每位去世者下葬时用120块砖砌墓穴,仅占1平方米左右;大吴码头村办丧事,不许搭大棚,不许雇吹手,丧主不许安排前来吊唁的亲朋吃饭。
这些规定,36年如一日,不用宣传,不必约束,已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。“村里实行这些规定,在经济、时间、人员上减少了负担,现在我们村里的白事,出去买菜就是48斤白菜和14斤肉,做成大锅菜,俗称‘一勺盛’,这么些年无一家违规,谁家也不例外,无特权,大户人家、小户人家一律平等。”大吴码头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吴克文说道。
不缝制孝衣 哀悼一律戴白花
在大吴码头村的村南部,有一个始建于1982年的祠堂,因为祠堂内存放着刻有本村13名烈士名字的纪念碑,成为村里的红色教育基地。在1947年,大吴码头村有一个连的战士参军入伍,俗称“吴家连”,有13人血洒疆场,大吴码头村被无棣县政府命名为“参军模范村”。为教育激励后代,1982年在村里建起了祠堂,将烈士纪念碑安放在里面。2012年又重新修建加固祠堂。据了解,从建祠堂以来的三十多年里,村里的责任田里没增一个坟头,单耕地就节约二百多亩。“我们积极引导群众厚养薄葬,办丧事多的只需要6000元左右,少的2000元都用不了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吴会峰告诉记者。
移风易俗不是一蹴而就的,还存在一些“短板”,在大吴码头村两委班子进行的调查中发现:有的村民亲人去世后派亲属用专车到亲戚朋友家报信,造成了人力物力浪费;有的仍有封建迷信思想,入土要请风水大师选良辰吉日下葬,还有的为安慰去世者,为其糊现代设备……为了改善这些现象,从今年清明节开始,决定在厚养薄葬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。村民去世后,报丧通知一律改用电话,去世后三天内入土,不许拖延时间,哀悼亲人一律戴白花,不许再缝制新孝衣,不许乱糊纸制品,不许烧纸钱,不许烧荒,鼓励用花环祭奠故人,倡导党员、团员为故人种植一棵树。
(齐鲁晚报·记者 朱伟健 边浩玥 通讯员 蒋恵庆 商希灵)
客户端版权稿件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